欢迎进入9999js金沙老品牌网!
 加入收藏 
9999js金沙老品牌 > 党建工作 > 正文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道统

2018-03-26 16:43 文字: 责任编辑:郭晓飞

2018-03-26 张 城 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精神道统,一以贯之,由始而终。它由毛泽东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传统创新性结合而开创,至十八大以来由习近平继承接续。


以此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和平进步的崇高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引领和永不枯竭的精神价值源泉。


今天,小组推荐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青年学者张城发表于《开放时代》的文章《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


 


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


张 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再次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牢记自身所承担的光荣使命与历史重任,即从建党伊始就秉承下来的、镌刻于中南海新华门红墙上的那五个金色大字——“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精神道统,一以贯之,由始而终。

 

一、为何强调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


改革开放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快速促进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但也逐渐形成利益分配的多元格局,导致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多元主义,由此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寻求思想共识越发不易。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紧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涌入,极易导致国内思想激进化、极端化,对党的价值观构成了严峻挑战。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会上兴起了一些颇有用心的文化思想潮流,试图把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人为的用一些理论偏见相互割裂,互相对立,即以所谓从“革命话语”到“执政话语”等为代表,妄图使中国共产党忘记初心,背弃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国内,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时出现,有的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人借口现实存在的问题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


由此,我们不能被这种表面上看似用思想理论包装的迷人话语所俘获,而必须清醒意识到如此话语背后隐藏的巨大政治隐患与潜在风险,把中国共产党始终一以贯之的初心与精神道统人为彼此割裂,互不相关,甚至于最后在理论上相互对抗,在思想上彼此排斥,这极易造成党内的思想混乱,甚至导致党内思想分裂,以至于直接影响党内团结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正本清源,不忘初心,把统贯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阶段的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非常掷地有声的宣示出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精神力量,实现党的团结与集中统一领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核心,强调全党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颗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是中国共产党所永远秉持的价值立场,亦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与历史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这再次郑重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精神道统。

 

二、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有一以贯之的理念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体系要想能长盛不衰,经久相传,就必须具备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理念。正如孔子曾对学生曾参掷地有声开示:“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儒学正是有了这一以贯之的道统,虽然孔子死后徒孙四散,“儒分为八”,但经历上下数千年,尽管直至近代“儒门淡薄”、“花果飘零”,但儒之为儒,都保有其以仁义核心价值的精神理念。


在古希腊哲学中,最著名的思想即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不是看见的对象”,其特征是具有普遍性与分离性。他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与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认为日常感觉到的事物世界,始终在流动变化,只能代表相对、个别和偶然,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代表着绝对、普遍和必然。“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在他看来,每一类事物都要分享一个理念,理念世界是原型,现象世界是慕本,万事万物都是对理念世界的分享。


在佛学思想中,有著名比喻“月映万川”。唐代高僧永嘉玄觉的《永嘉证道歌》曾言:“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后世修行者汉州无为随庵的守缘禅师,闻听其师父宝峰禅师在法堂举说此语,释然顿悟:“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月映万川,简要言之即“千江有水千江月”,映照在江河湖海之中看似虽有万月各有不同,但江河湖海之万月仍本归于天上之一月。这即言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有佛性”,但众生的佛性又归于一。


在儒学传统中,有宋明理学著名的“理一分殊”。南宋思想家朱熹在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时曾言:“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却只是这个道理。千条万绪,贯通来只是一个道理。夫子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是也。盖为道理出来处,只是一源。散见事物,都是一个物事做出底。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理会不得,则一事各自是一事,一物各自是一物,草木各自是草木,不干自己事。”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深刻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后每事物都各有一理。但千差万殊之物都集中体现那个“理一”。“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由此可见,无论古今抑或中西,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共同体要想能凝聚人心,永葆朝气,持久团结,永不分裂,就要成就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在其中就必须型塑由始而终、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理念。无论风云怎样际会,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最后都能分享一个高度凝练的共同核心价值,能保持长久的思想统一,凝聚共同体意识。

 

三、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为人民服务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等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的革命斗争实践就有了先锋队与领路人。


本来按照经典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无产阶级是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主要力量,是需要从被剥削、压迫与奴役中解放的主要对象。但是近代以来,伴随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中国与近代世界的进步潮流失之交臂,工业革命并未得以全面开展,资本主义并未实现充分发展,由此导致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工业无产阶级队伍并未发展壮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特殊的国情,认识到了要想达到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革命目的,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民这个在中国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受压迫最深最重的阶级的重要性。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对比工农两个阶级革命斗争性质时就曾深刻指出:农民运动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合二为一,而工人运动只片面注重经济斗争,“工人阶级目前所争,政治上只是求得集会结社之完全自由,尚不欲即时破坏资产阶级之政治地位。乡村的农民,则一起来便碰着那土豪劣绅大地主几千年来持以压榨农民的政权,非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便不能有农民的地位,这是现时中国农民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色。”由此,在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就鲜明地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称号,进而计划组建“工农共和国”的新政权。


但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迅速尖锐,超越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迅速适时地调整了党的路线方针,依靠谁、为了谁的对象逐渐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话语变成了抗战斗争时期的“人民”话语。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谈了为何要把“工农共和国”改为更具包容性的“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他进一步指出,“人民共和国去掉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自由独立,去掉地主的压迫,使中国离开半封建制度,这些事情就不但使工农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了利益。包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为何在此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即开始重点考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一方面固然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论者看来,还有另一极为重要的原因,即中国共产党必须接续数千年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传统,使得每个共产党员身上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基因。“民本”一词最早来源于儒家经典《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言执政者要亲近民众,不能轻视民众,因为民众才是构成国家的根本,只有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会稳定安宁。孔子思想即以民为重,“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孟子也有著名的“民贵君轻”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也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如从历代统治者角度来考察,对儒家民本思想体认得最贴切的应属唐太宗。他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明末清初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阐发:“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臣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表现更加激进、更为彻底。


因此,历代有家国情怀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集团,都始终把黎民百姓念兹在兹,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视为其立学从政的价值初衷与精神道统。


正如毛泽东在1938年《论新阶段》中所言:“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他力图把孔夫子到孙中山一脉相承的民本思想传统融入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彻底中国化,这最终落实到了延安时期中央文件中,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与中国文明传统深相结合,这被视为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共产党人要承继“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以此涵养党的价值观,把为黎民百姓利益代言的古代士人君子,彻底转变为了实现人民解放与民族复兴的革命先锋队。


由此,我们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情,依靠谁、为了谁的对象就逐渐从经典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到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的“工农”,再到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后的“人民”,实现了符合中国独特国情的历史性跨越。从为无产阶级服务,到为工农服务,最后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精神道统升华为延安时期的“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宗旨。虽然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但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共产党首先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工农的利益,这在毛泽东那里是非常明确的,“中国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人口是工人和农民,所以人民共和国应该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革命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形式上把“为人民服务”五大金色大字镌刻于中南海新华门的红墙上,更从内心深处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初衷永远铭记于每个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中。

 

四、习近平接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道统,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就任总书记首次记者见面会就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初心与历史使命,并多次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阐释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一以贯之秉承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精神道统,不能人为割裂、彼此对立、相互否定。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着重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相互联系: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而改革开放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新的方向;二是虽然两个历史时期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彼此割裂,更非根本对立,不能互相否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两个时期都是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再次强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非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原因即在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经常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试图以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来统贯党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试图在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在两个重要时期中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


紧接着,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他把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与精神道统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上承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明确了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民族复兴,这都是一个不断“为人民服务”的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由此,我们必须把建党近百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当做立党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不仅于此,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他试图把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与精神道统更向前推进一步,接续1840年来的斗争史,以至于上承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的确,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就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绵延至今且不断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并非偶然,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与牢固的核心价值观。而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由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三个于第一次旗帜鲜明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与流,一以贯之。如果共产党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由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没有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实践探索,力图以为人民服务为精神道统,使其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接续并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与精神道统——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可谓直指人心,动人心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所言:“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图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精神道统,不仅统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多年奋斗史、60多年发展史、30多年探索史,而且接续170多年斗争史,上承5000年文明史。他始终让全党铭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试图用这一以贯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精神道统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和平进步的崇高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引领和永不枯竭的精神价值源泉。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18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