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9999js金沙老品牌网!
 加入收藏 
9999js金沙老品牌 > 学生风采 > 正文

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作品

2017-06-13 22:37 文字:李 壮 责任编辑:郭晓飞

“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作品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导师郭晓丽教授铭馨录

 

 

郭晓丽教授

 

兹谨将恩师德相置于篇首,聊为“像赞”,以志梗概云耳。若言溢美,则吾岂敢。其文曰:

青山之精,黑水之灵。笃生哲人,实为先生。目光炯邃,体态癯清。局度娴雅,气质雍容。端方有素,言有物而行有恒;中正不倚,俯不怍而仰不愧。

至性天成,操履醇备。德大直方,道精纯粹。正心诚意,晬面盎背。耳闻目击,身效心醉。追比圣贤,义则进而利则退;怀抱圭璋,静为律而动为度。

沉潜坟典,练达事体。穷年累月,枕经葄史。群书奥探,百家腹笥。高价琳琅,名香兰芷。学识深厚,晦冥常吟哦无止;文章卓越,翰林称渊源有自。

天地精英,家国完璧。如溟斯深,如泰斯峙。诸泽渐润,群峰屹立。箕裘麟凤,衣钵桃李。奋迹云衢,尤不愿鳌扉簪笔;藏修雪案,尚何须虎观谈经。

 

那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我相信一见钟情。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大量近代意义上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上纷纷建立,“中国哲学”便是其中之一。但是,近代中国所遭受的空前灾难,思想上可说是一片混乱,许多知识分子的头脑只是别人思想的战场,由此而滋生的种种无意义的对立与叫嚣,不知浪费了几代人多少宝贵的精力和时光。

具体到中国哲学,创设之初,不仅在解释上大都依托西方哲学的理论,更乃比附西方哲学的框架进行建构,巧立名目,支离漫漶。“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中国哲学俨然成为了西方哲学的附庸,自身的价值和光辉反而湮没不彰!一个想要研究中国哲学的人如果没有一部能够彰显特色且有相当深度的较为完备的中国哲学史,就如探险没有地图,不但事倍功半,纵入宝山而空回,意志薄弱的则难免弃去逃藏。其弊害有不可胜言者。

我真切关心中国哲学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但是,不走出“中体西用”的路子,中国哲学便很难得到独立地成长与发展。“堂堂大国,一行数千里,岂无一英特知义之人乎!”于是我不断地近访远搜,但所获无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迷茫愤懑之际,一部钟泰(18881979)所著的《中国哲学史》进入了我的视野。作为20世纪早期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和《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开拓者之一,钟泰与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主流派,如以胡適和冯友兰为代表的借西方哲学诠释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和以侯外庐为代表的的以马克思主义诠释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不同,他充分植根于本土文化资源,按照中国哲学的概念和学术统系的自身特色建构中国哲学史。通读之后,不禁慨然叹曰:“此吾梦寐以求之宝也!”为之三复。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周邦彦的词评价道:“然知其佳,而不知其所以佳。正坐不解沉郁顿挫之妙。彼所谓佳者,不过人云亦云耳。”这句话此刻成了我内心的真实写照。为了对钟泰及其《中国哲学史》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我进一步寻找对此的研究资料,就这样,恩师的《钟泰学术思想研究》一书便与我不期而遇。

毫不夸张地说,恩师的《钟泰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钟先生的学术专著,具有开拓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正所谓“英雄识英雄”,若非恩师慧眼独具、才识过人,焉能臻此?更可道者,熊十力先生有言:“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吾以此见恩师与夫趋之若鹜者不啻天壤。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交谈”。而在我面前的,正是一部娓娓道来的传统与现代相交响、作者与读者相共鸣的好书。恩师探赜钩沉,抉隐发覆,常能发前人所未发与已发而未备者。如入无人之境,一步一改观;似闻在天之籁,一字一金石。

一切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都必须落实到当前的工作上来,“当前”是过去与未来的交会点,也是复活过去并决定希望能否成为现实的一个决定性的关键。恩师的研究,不仅是对早期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和《中国哲学史》著作的架构模式和写作方法的反思,而且也涉及20世纪中国哲学以及现代新儒学历程的反思和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高瞻远瞩。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于是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及恩师之门,登堂入室!“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在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备战和初试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复试。在面试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了恩师。恩师神情肃穆,不严自威,让人自然地敛手屏足,不敢稍越雷池。而又仪态端庄,得体的衣着显示出干练,目光透过镜片关注着每个细节,不知怎的,丝毫不觉压抑反而倍感舒服。让我最不能忘怀的,是在自我介绍时,刚说完“我叫李壮,木子李,强壮的壮”,恩师便调侃道:“就体型来看你可是名不符实的。”恩师之平易近人也如此。我一时语塞,只是冲恩师微微一笑。后来想想,“管城子无食肉相”,恩师与我同概啊!

当得知被录取后,我即兴写了一首古诗,从中或许能看到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吧!诗曰:

久仰高风面未识,从师万幸赋新诗。

含经蕴史文章璨,戛玉敲金话语奇。

腐鼠纷争归梦幻,闲情狂啸谢尘机。

圣门六艺贯者鲜,无辱尊名博第一。

以上拉怀杂叙,略述结识恩师之本末如此。好像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接下来便要全面介绍恩师,于理固然应该如此,但是从师未久,所知不多。故于其所不知者,不敢妄言一字;于其所知者,则言之唯恐不尽,尽之或不详耳。敬乞读者见谅。

好事者多将搞哲学比作钻象牙塔、坐冷板凳,诚然,爱智之旅不仅是心灵的苦心孤诣,上下求索,更需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而选择中国哲学里几乎无人问津的钟泰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恩师的境遇可想而知。

恩师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可以说是“零”,不仅缺乏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就连最基本的文献资料也都散佚不全。为了最大程度地将钟泰的著述及相关材料汇集起来以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其学术风貌,恩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她不仅专程前往钟泰的故乡寻访其后人,还奔波于多地的各种机构之间搜索,片纸数字亦弥足珍视。但路途中总有坎坷。上海文史馆是保存钟泰资料最为集中的机构之一,恩师想将所藏资料借出影印,但被告知非公家无权外借。不得已只好一字一字的抄录。“我当时也没想到用相机拍照。”这是恩师日后的“自嘲”。

靠着船山精神的提撕和陆王学说的砥砺,恩师以纤弱之躯最终成功完成了这项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巨任务。写钟泰,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古往今来,真正的大学问,总是离不开对历史的责任和对现实的关怀,这一点在恩师所有文字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恩师研习古代思想文化,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安宁的栖息场所,从而高枕无忧地安睡其中,往而不返。她尤不喜空谈玄理,一言一说必求中的,中历史文化之的,中社会生活之的,中人心风俗之的,中国家民族之的,中人类命运之的。其为现代社会和人生立言的目的性随处流溢。

恩师以学术为生命,她的治学,最重客观的精神。客观的精神导引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推助客观的精神。恩师所献身的学问,是面对真真切切的时代问题的学问,她总是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中西文化和中西历史,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固步自封。

“著作等身”或许可以用来描述恩师笔耕不辍的量,却实在不足以概括恩师蔚为大观的学术思想成就和庞博气象,不足以体现她贡献给时人和后世的活生生的智慧。或许恩师思想内容的有些地方会因知识的进步而不足以成为我们的典范,但她努力思考的真诚,尤其是把她的思想贯彻于行动所表现出来的风采,将永远是激发人类追求理想、坚持理想的一股动力。

除了在学术上所获得的重大成就外,恩师还以永不停息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鼓荡理想,燃烧激情,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即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不断重新塑造自己,使自己的精神生命不断升华,不断放射出令人歆羡的璀璨光辉。也许这才是恩师最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地方。

唯有真诚才能换取真诚,只有工作才能刺激工作。现代中国哲学的转型与发展,不是少数人,更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恩师真诚的工作正是要率先垂范,以此激起“后生”的工作热情,并为之真诚付出。

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所获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创造价值生命的成功。这种成功无不是在价值原则的导引下进行,无时无刻不受理想光辉的指引。点燃起理想的火焰,让它永不熄灭,并按照它的指引前行,生命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生命的意义就能在最大限度内展现。恩师的成功,就是理想实现的典范,恩师就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理想的火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任何言语都不足以状恩师;而之所以谋篇属文者,盖有感于中,不能自已。苟不记诸笔墨,未免有负彼苍造化之厚。虽然,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自知所写远不能表恩师之万一,其实更愿引学界巨擘郭齐勇先生对恩师的评价以作结语:

晓丽是性情中人,不媚俗、不赶潮,按自己的信念生活与工作,踏实耿直,不求闻达。她不仅是父母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女儿的好母亲,而且是学生的好老师、老师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更为熟识的师友们所称道的是,晓丽数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读古书,讲授中国哲学史,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浸润、积累,以宽广的胸怀、德性的智慧和洒脱的性格,感化着周遭的友生。在读书育人中,她重视生命的感悟,切实帮助孩子们变化气质,调节性情。中国文化的精神就藏在她的心中,也呈现在她的言行上。

 

哲学学院2016级中国哲学专业